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资产是指出借人(出租人)为获取资金,将其拥有的资产(如土地、建筑物、设备等)出租给承租人(租赁人),由承租人支付租金,出租人则将租金作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补充,并在租赁期结束后,将资产所有权归还出租人的一种融资方式。在会计上,融资租赁资产应当作为长期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第25条,融资租赁资产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照其公允价值减去其预计残值进行计量。租赁期开始日,融资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当确认为租赁资产的的公允价值。租赁期届满,承租人继续租赁该资产的,应当将租赁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继续计量。
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 图2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计在处理融资租赁资产时,需要根据租赁合同、资产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的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和计量。对于一些采用象征性租赁、操作性租赁等特殊租赁模式的业务,还需要按照准则进行特殊处理。
在融资租赁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融资租赁资产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融资租赁业务中,资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需要得到遵循。也就是说,在租赁期开始日前,出租人应当将其拥有的资产权责划分清楚,并在租赁期开始日确认相应的账面价值。
2. 租赁资产的折旧和折耗。在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中,租赁资产的折旧和折耗应当反映在其相关的租赁费用中。
3. 租赁费的计量和分摊。在融资租赁业务中,租赁费的计量和分摊应当遵循公允价值原则,并在租赁期间按照实际发生的租赁费进行分摊。
4. 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报表。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企业应当根据租赁合同、资产具体情况以及市场公允价值等,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反映融资租赁资产的状况、租赁费的收入以及相关负债等。
融资租赁资产在会计处理上需要遵循公允价值原则,并根据其具体情况,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照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残值进行计量。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权责发生制原则、折旧和折耗、租赁费的计量和分摊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符合科学、准确、清晰、简洁、符合逻辑的要求。
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图1
融资租赁业务作为我国金融租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融资租赁业务中,资产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是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有利于企业合理反映和控制业务风险,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重点分析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方法,以期为我国融资租赁业务的规范发展提供参考。
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
1. 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融资租赁资产是指企业为进行融资租赁业务而购买的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金融租赁》的规定,融资租赁资产应当确认为资产,并按照购买价格进行计量。企业应设置“融资租赁资产”科目,用于核算融资租赁业务的资产。
2. 未确认融资租赁资产
未确认融资租赁资产是指企业购买的已交付给租赁方的资产,但尚未确认为融资租赁资产的资产。企业应设置“未确认融资租赁资产”科目,用于核算未确认为融资租赁资产的资产。
3. 递延收益科目
递延收益是指企业因购买资产或承担负债而浆出的、预计在未来的某个时点收取的现金流入。企业应设置“递延收益”科目,用于核算融资租赁业务中预计取得的递延收益。
4. 固定资产科目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购进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单位价值较高的资产。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企业购买的生产经营性资产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企业应设置“固定资产”科目,用于核算融资租赁业务中的固定资产。
融资租赁资产的会计处理
1. 购买融资租赁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购买融资租赁资产时,按照购买价格借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贷记“现金”或“应付账款”等科目。
2. 支付租赁付款的会计处理
企业支付租赁付款时,按照应支付的金额借记“未确认融资租赁资产”科目,贷记“现金”或“应付账款”等科目。
3. 确认递延收益的会计处理
企业确认融资租赁业务中预计取得的递延收益时,按照递延收益金额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4. 计提折旧和折摊费的会计处理
企业对融资租赁资产计提折旧和折摊费时,按照其方法和金额借记“折旧与折摊费”科目,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5. 融资租赁资产闲置或提前报废的会计处理
企业融资租赁资产闲置或提前报废时,按照其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
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是融资租赁业务中重要的会计环节。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设置相应的科目,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正确处理融资租赁资产的科目安排及会计处理,有利于企业合理反映和控制业务风险,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