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鼎经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医疗领域虚假病历行为的法律认定与刑法规制

作者:长相守候 |

随着医疗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产生的病历资料数量日益庞大。 病历作为患者病情记录和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一些医疗机构或相关人员为逃避责任、谋取私利,存在篡改、伪造病历资料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信誉,破坏了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

病例造假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病例造假,是指在医疗活动中,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故意违反诊疗规范和医疗文书书写规则, 对病历资料进行涂改、伪造、隐匿或销毁的行为。 这类违法行为不仅包括对客观存在的病情记录和治疗过程进行虚构,还包括故意编造与患者诊疗活动无关的虚假信息等情形。

从现实情况来看, 病例造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领域虚假病历行为的法律认定与刑法规制 图1

医疗领域虚假病历行为的法律认定与刑法规制 图1

1. 病历记录不完整: 对患者的主诉、既往史、阳性体征等重要医疗信息不予记载或记载不完整

2. 诊断错误: 故意篡改检查报告结果或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诊断

医疗领域虚假病历行为的法律认定与刑法规制 图2

医疗领域虚假病历行为的法律认定与刑法规制 图2

3. 手术记录造假: 篡改手术记录时间、术式名称、参与人员等关键信息

4. 虚假病历生成: 完全凭空编造一份不存在的病历资料

我国现行法律对病例造假的处罚体系

我国法律法规从不同层面规制了医疗行为, 对于篡改、伪造病历资料等违法行为确立了多层次的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方面:

1.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出具虚明文件。 违反本条例规定, 给予警告、罚款; 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许可证。

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明确了对涂改、伪造病历资料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包括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

(二)刑事责任方面:

1. 妨害作证罪: 依据刑法第307条的规定, 对于在诉讼活动中指使篡改病历资料的行为人, 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 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通过伪造病历的方式骗取保险金、医疗补助等财产利益, 构成诈骗犯罪的, 根据涉案金额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破坏生产经营罪: 在医疗机构正常运营秩序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可按本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典型案例分析

2020年, 某三甲医院发生一起病历造假事件。 当事人李某在患者王某治疗过程中, 因担心医疗纠纷影响科室绩效考核, 故意篡改病历记录, 将"误诊"表述为"诊断正确",并将"漏诊"表述为"已排除"。 后经其他医护人员举报, 其行为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来源: 2021年全国法院优秀案例选)

通过该案例可见:

- 违法行为的隐蔽性: 病历造假往往发生在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 证据认定的专业性: 法律实务中需借助医疗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病历真伪

- 多部门协同调查的重要性: 在追究行政责任的 及时事犯罪证据

法律规制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一)法律适用中的突出问题:

1. 违法行为界定模糊: 对于情节轻微的篡改病历行为, 刑法的介入标准尚不明确

2. 因果关系认定困难: 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时, 往往需要证明虚假病历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完善法律规制体系的具体建议:

1.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

- 建立健全病历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

- 规范电子病历的制作、保存和使用流程

2. 完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 在现有法律规定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各种违法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

- 探索建立医疗行业"黑名单"制度, 将违法人员纳入信用惩戒范围

3. 提高法律适用的准确性:

- 加强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群体对医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 建立专家库参与案件审理机制

病例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更削弱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在法治社会背景下, 对该类违法行为的法律规制需要多方协同、综合治理。

在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 也要注重提升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倡导诚信执业的良好风尚。 只有建立起预防与惩治并重的法律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病例造假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交通事故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